1969年的一天下午,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公社的几个农民,用他们日常装草料和杂物的麻袋,给县府文化部门送来了一袋在地里劳动时挖出来的文物,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武威雷台东汉墓铜车马。其中,最令人惊奇的则是一尊铜奔马。
铜奔马三只蹄悬空,支撑点是一只后蹄下踩着一只展翅飞行的鸟儿。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甘肃鉴定后说,马蹄下的鸟儿是一只燕子,古人如此设计,是说马跑得比飞燕还快。因此给铜奔马定名为“马踏飞燕”,“马踏飞燕”之名由此传开。后来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,“马踏飞燕”之名传遍世界。
前几年有学者对郭沫若所定“马踏飞燕”提出疑问。当把它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时,有的专家主张叫做“马超龙雀”。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《咬文嚼字》第十六期有人著文主张叫做“飞马奔雀”。
其实,铜奔马自有其名,叫做“飞廉铜马”,无须后人为它重定什么名。有关典籍中已有记载,如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又坏五铢钱,更铸小钱,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、钟、飞廉铜马之属,以充铸焉。”这就说明,东汉时洛阳、长安有飞廉铜马。将它取来铸钱,可见两京之中此物不在少数。华峤《后汉书》也有记载,说明帝五年,从长安迎取飞廉铜马置放于洛阳上西门平乐观。
飞廉,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,东汉著名学者应劭说,是一种神鸟,能致风气。《三才图会》里的飞廉图,便是一只飞鸟。郭沫若未详有关典籍,看铜奔马足下之物是一只飞鸟,形状有些像燕子,就名铜奔马为“马踏飞燕”。飞廉因形状像飞鸟,所以又称龙雀,东汉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的《东京赋》有句为:“龙雀蟠蜿,天马半汉。”
因此,“马超龙雀”之名比“马踏飞燕”要好些,但仍欠准确。“飞马奔雀”则是在郭沫若错定之名基础上的解释,“飞廉铜马”才是其本名。
飞廉铜马的造型,表现的是“天马行空”的主题,所以张衡说“天马半汉”。“半汉”,就是在空中的样子。天马行空,只能乘风而行,所以足下有风神飞廉。以其本名来理解铜奔马乘风飞奔的天马行空主题,便会愈发感到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罕见文物的精美和珍贵。